栏目分类
1979年邓小平访美,一位老太太居然给了他一封42年前毛主席写的信
发布日期:2025-05-22 11:29 点击次数:181
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踏上了飞往美国的专机,他将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位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
伴随着邓小平的访美活动,中美前二十年的紧张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月28日到2月5日,这为期九天的美国访问,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载入史册的一段佳话。
图一 邓小平访美(左邓小平,右卡特总统)
这几天的外事活动中,邓小平参观了华盛顿、亚特兰大等许多城市,也观赏了文艺演出,考察了科技和工业生产。其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一位美国老人给邓小平的一封信,这是一封42年前,毛泽东主席亲笔写给邓小平的信。
那这封信是由谁转交,为何历时42年才送到邓小平手上,又为什么选择中国访美这个特殊时期呢?
一、东方往事
一位步履蹒跚、头发花白的美国老妇人,在华灯璀璨的华盛顿中美建交招待会上,带着一封信,来到了邓小平面前。望着这个与她同样苍老的中国领导人,简短的交谈之后,海伦将信交给邓小平。
看着认真阅读的邓小平,海伦久远的思绪纷至沓来。灯火辉映间,一切仿佛回到了1931年的秋天。
海伦是个出生在美国犹他州的女孩。1931年,她刚刚24岁,作为年轻记者的海伦,对这个时期的中国充满好奇,在1931年8月只身搭乘邮轮来到中国上海,打算在这里大展拳脚,实现她的作家梦。
图二 海伦·福斯特·斯诺
而这个时候的中国,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党大肆围剿共产党的时候,红军开始长征,“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抗日战争开始。
初到中国的海伦,在美国驻上海领事馆担任秘书。在这期间,她经人介绍,认识了美国记者的埃德加·斯诺,斯诺于1982年来到中国,同为记者的二人有很多话题,在相处中产生了美好的爱情,1932年的圣诞节,海伦和斯诺在东京举行婚礼,结为夫妻,后定居北平。
图三 斯诺夫妇
或是受到丈夫斯诺的影响,或是本身就对中国和共产党有浓厚的兴趣,或是对中国人民的苦难深感同情。海伦开始和丈夫一样,参与到帮助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中来,倾力帮助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实现民族解放。
1935年,日军开始侵略华北地区,海伦夫妇用自己的居所作掩护,支持先进学生进行抗日聚会。他们保护地下党员,帮助其完成“一二九运动”的策划和展开,并且联系记者和新闻工作者,扩大游行的影响力,为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海伦的丈夫斯诺,出版了一本名为《活的中国》的短篇小说,展示了新文化运动与政治和人民的内在关系,是他们二人继续投入帮助中国人民抗击侵略、寻求解放事业的宣言。
图四 《活的中国》
二、探寻红色中国
1936年6月,斯诺通过宋庆龄提出申请,打算前往陕甘宁的中央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访问。
但当时国共两党局势正紧,一路上肯定是重重关卡。红一方面军长征刚刚结束,红二、四方面军还在长征路上,外国媒体和国民党对苏区进行恐怖的舆论宣传,称之为“有去无回的土匪聚焦的地方”,但这一切没有令斯诺退缩。
斯诺此行,受到了很多帮助,宋庆龄给他用隐形墨水开了介绍信,张学良安排了卡车护送,并开出了通行证,确保他西行一路顺利。
7月9日,斯诺来到红军前沿司令部延安安塞,受到了周恩来的亲切接待,周恩来表示,斯诺可以尽情对苏区的一切进行考察和采访,中共会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
图五 诶德加·斯诺
7月15日,怀着激动的心情,斯诺终于见到了毛泽东,也是在这片黄土地上,斯诺对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多次采访,记录下了宝贵的资料。了解到了共产党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和革命精神。离开的时候,斯诺还给毛泽东拍了一张照片,就是这张照片,在后来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图六 毛主席经典照片 诶德加·斯诺摄
核心地区的考察结束后,斯诺没有马上返回北平,而是广泛深入边区,接触并了解了战士、工农阶层、妇女、学生和文艺工作者等特殊群体,记录他们浴血奋战,生产生活。
图七 斯诺镜头下的八路军战士
同年十月,斯诺从西安返回北平,刚回到北平不久,西安事变就爆发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访问,让斯诺掌握了大量一线红军队伍和苏区风貌的真实资料,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斯诺根据采访内容和影像记录,发表了诸多震惊世界的报道,这些文章详实的记录了苏区的真实情况,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红军。斯诺也因此在新闻界一炮而红。后来他还根据这些材料,编纂了《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这本优秀的著作。
图八 《西行漫记》1938年版
听完丈夫在访问中的所见所闻,海伦醉心于丈夫到苏区采访的经历,对陕甘宁和毛主席等人非常向往,想要像丈夫一样,亲自去延安看一看。
正好此时,毛泽东给斯诺来信,希望他可以帮助共产党宣传政策,收到信的斯诺正在忙于编写《红星照耀中国》,无法前往。便正好让妻子海伦代替自己前去,这也是海伦所希望的。
图九 工作中的诶德加·斯诺
三、书信由来
1937年4月,海伦从北平启程,以代理记者的身份前往延安。
但当时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外有侵略,内有对抗,海伦这一路可谓是百转千回。
1937年4月23日,海伦抵达西安。在此之前,这里刚刚发生了西安事变,政治形势非常敏感,城中局势大变,海伦刚一进城,就被国民党特务严密看管起来。
红军一方也接到线报,安排工作人员全力协助海伦逃离拘禁,海伦也积极配合,并结识了一位美国同胞,在他的协助之下离开了西安,到达了西北军驻地三原县。在此稍作停留,海伦又辗转云阳镇,终于在5月到达延安。
图十 海伦拍摄的延安
这一路既危险又辛苦,海伦的东西丢了不少,但他一直保留着斯诺给毛泽东拍的那张照片。
这个她梦寐以求的地方没有让她失望,海伦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热情接待,并在会议上见到了大部分党中央的高级领导人。
朱德总司令,是斯诺当时无缘得见的领导人,因为斯诺抵达延安时朱德还在长征途中,海伦见到朱德以后非常激动,替斯诺表达了没有亲眼目睹朱总司令的风采而遗憾,朱德也夸赞海伦,逃脱国民党的看管非常勇敢。
图十一 海伦与朱德合影
海伦来的非常巧,正好赶上苏区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使得她采访到了更多领导人,后来经她整理,发现多达61位,但还有两位领导人她未曾谋面,那就是任弼时和邓小平。
海伦也在延安生活了四个月,这段时间很多领导人都主动来看望她,让她非常感激,觉得自己受到了很高的尊重和礼遇。工作方面,她深入群众,对丈夫斯诺的考察查漏补缺,积极探索共产党的内涵,海伦想向世界表现出来一个真实生动的苏区,一个先进鲜活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
这期间任弼时和邓小平她始终没有见到,后来海伦得知,二位领导人已经率领部队开赴云阳镇。
图十二 任弼时
海伦想见到任弼时、邓小平二人,便向毛主席请示,希望自己可以随作战部队前往前线进行采访。毛主席出于对其安全的考虑,并没有答应海伦。但海伦心意已决,对毛主席表示自己有在战争中生存的能力。
毛主席答应海伦,并为她向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和副主任邓小平写了一封介绍信。
但就是这封信,并没有顺利交到邓小平手中。
海伦拿到信后,立即踏上了前往云阳驻地的征程,但不巧的是,海伦来到云阳镇时,任弼时和邓小平的部队,以及离开驻地,开拔前线。没想到几个小时的错过,海伦就没有机会见到任弼时、邓小平两位领导人,也失去了随作战部队前往前线采访的机会。
这封信也就随之保留了下来,海伦一直妥善收藏,希望有一天它可以回到收信人手中。
1937年10月,海伦带着自己的采访资料返回北平,这些珍贵的访问内容,大大助益了《红星闪耀中国》的编撰。后来这本著作一经问世,便在新闻界和文学界引起轩然大波,迅速成为苏区的一张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记者前来,也加深了世界人民对苏区和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为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海伦自己也根据采访纪实写了《红色中国内幕》(既《续西行漫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区,且值得一提的是,海伦在苏区的采访中针对女性专门进行考察,以蔡畅、刘群先等杰出女性为代表,从多角度全方面对中国妇女和革命的关系进行剖析,为妇女的解放运动做了铺垫。
图十三 《续西行漫记》2002年版
四、送信人和收信人
1937年,海伦回到北平后,接而去了上海。11月,海伦在上海经历了淞沪会战。海伦还是和以前一样,发扬作为新闻人追求真相的执着,发表文章和时评,批判着日本侵略者在华的恶行,声援中国人民反侵略,呼吁更多的人支持中国、援助中国。
第二次国共合作以来,中国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也开始合作。后来世事变迁,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事焦灼,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伦于1940年回到美国故土,至此她也没见到任弼时和邓小平。那封介绍信,她一直随身携带,信和海伦,一直都在等待收信人。
后来在美国国内,因为政治原因,海伦和斯诺受到政治迫害,丢失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大洋彼岸的海伦和斯诺的婚姻却走到尽头。虽然离婚了,但二人都在为中美两国的友谊而奋斗。哪怕后来出现反华逆流,海伦表示了自己始终同中国站在一起的坚定立场。
斯诺也是,斯诺曾交代人,在自己去世之后,把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后来斯诺于1972年在日内瓦病逝,按照其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了北大未名湖畔。未名湖与当年他和海伦在北平的房子很近,斯诺喜欢未名湖,称之为“可爱的小湖”。
图十四 斯诺在未名湖畔的墓碑
可见二人对中国的深厚友谊与情怀。
但二战结束后,两极化格局是当时世界的主流,美苏争霸愈演愈烈,中苏关系融洽而中美关系紧张,从建国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二十多年将近三十年的冰封期。期间虽然中苏不再交好,但中美也不算缓和。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才开始破冰,得知这一消息的海伦,迫不及待开始卖掉自己的一部分家产,为前往中国访问筹集资金。海伦曾在1973年和1978年两次到访中国,也再次见到了朱德、邓颖超等人,却还是没有见到邓小平,而任弼时已经在1950年于北京因病逝世。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两位收信人,只剩下一位。
1979年的华盛顿招待会上,邓小平拿着这封跨越半个世纪,跨越万水千山到达自己手中的,毛主席的亲笔信件,感慨万千。
他又读了一遍:
图十五 信的内容
这就是信的内容,与自己作战半生、亦师亦友的毛主席,给自己的这封信,一定让他和海伦一样,在脑海中划过那个战火纷飞、踌躇满志的年代。可逝者如斯,相对而立的两个人,都不再年轻……
无论如何,这封信终于送到了收信人的手中,海伦也完成了她的使命,同无数中华儿女一样,这位美国同胞和她的丈夫,为中美友谊,为世界和平贡献了毕生的热血。

